堪仁波切彭措郎加慈悲开示:《入菩萨行论》讲解(27)
发布时间:2018-03-31 点击数:3114
《入菩萨行论》讲解(27)?xml:namespace>
正文:对于希望守护内心者,敬请全部努力去守护,
所谓正念还有那正知,这是我之合掌恭敬语。
讲解:第二十三个偈句是作者寂天菩萨合掌恭敬地劝告未来学佛人:如果要守护自己的心不被烦恼三毒所沾染的话,那就应该很好地去了知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就是要了知正确的取舍之处,然后运用正确的了知,运用正知正念,去不断地反复观察自己是不是能够如法地进行取舍。
正文:身患重病之人自不能,完成所有一切之事务,
烦恼祸心如此重病者,岂能完成任何之善行?
讲解:第二十四个偈句说的是身患重病的病人是没办法做好多事情的,比如耕田、放牧等等。同理,如果我们是一个被贪嗔痴三毒侵犯的严重的病人的话,我们是没办法完成任何善业的。
正文:如果心中缺少了正知,虽然也在闻、思和修行,
犹如有漏之瓶在灌水,正念不会留存在心中。
讲解:第二十五个偈句,如果说一个人的心中没有真正地、不断反复地观察自己是否能够守护心的正知正念的话,即便是他做了非常多的听闻、思悟和修行,就好像给一个有底漏的瓶子装水一样,边装边漏,无法存续,因此就不会对自己产生真正的利益。
正文:也曾听闻也具有信心,也能表现精进地修行,
因为没有如法正修行,此则成为最大过失垢。
讲解:第二十六个偈句,如果说有人对佛的经典或论著进行了很多的听闻,对三宝、业之因果等各种各样的法义也都有信心,甚至也表现出欢喜修行、非常精进等行为,但他因为心中没有不断反复观察自己是否能够如法守护、如法取舍这样的正知正念,所以,他一定会时不时地出现过失,时不时地令自己的菩提心或者菩萨戒出现有罪堕的污垢。
正文:不懂正知之人如窃贼,衰弱正念只能随其行,
虽然也能精进求福德,如被偷走只能去恶趣。
讲解:第二十七个偈句,如果说一个人不能反复观察自己的正知正念的话,就如同没有了看门守护者,贪嗔痴烦恼三毒就像窃贼一样,随时都可以进入我们的心、左右我们。自己过去因为布施、持戒或者修禅定等等所积攒下的一些福德,也会被它们像窃贼一样把这些福德全部偷走。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窃贼,他或许只偷我的财宝,或许会把我杀死,但这个烦恼贼偷走我所有的福德后,一定会杀害我可以去善趣的命,最后我就只能去恶趣了。
正文:烦恼三毒犹如窃贼众,一直都在寻找好机会,
伺机就会抢走诸善业,并且能害善趣之性命。
讲解:第二十八个偈句,这个烦恼窃贼随时随地都在寻找机会伤害我,随时随地都会对我施加伤害的动作,一旦它们找到这样的机会,它们就会抢走我的善财,伤害我的善命。
正文:因此要以正念为基础,何时何地都不要舍弃。
正念若衰当思恶趣害,当即立起正念而安住,
讲解:第二十九个偈句,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要下定决心:千万不要忘记正确取舍的正念,千万不要让这个正念变得衰败或者被我们抛到脑后!
一旦出现正念的衰败,我们就会因为不知道取舍而造作恶业,最终导致我们进入恶趣。
所以,我们就应该随时随地当下就把这个正念把握住,然后用正念来守护我们的心。
正文:与己上师为伴不放弃,紧紧跟随堪布不动摇,
恐怖为缘更生恭敬心,正念自然轻松能生起。
讲解:第三十个偈句讲述的是,正确取舍的正念怎么样才能生起?
第一种办法是跟随自己的上师,上师会随时随地告诉你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通过这样不断地教授,正确取舍的正念就可以在相续中生起。
第二种办法是听从堪布、戒师的教授,比如“你这样的做法是合乎戒律的,你这样的做法是违背戒律的”,这样也可以帮助自己在心中生起正确取舍的正念。
第三种办法是以恐怖为缘,这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理解成是对恶趣痛苦的恐怖惧怕之心,以它为缘,可以让我们始终保持正确取舍的正念;另外一种解释就是,如果做不到会很惭愧,可以把这种知惭知愧的心理解成一种恐怖,在这样的缘起之下,我们也可以生起正念。
第四种办法是以恭敬心为缘,我们对于各种各样的修善的学处,对于菩萨戒、菩提心戒一直要保持恭敬心,有了这个恭敬心,正确取舍的正念就可以很轻松地在我们心中生起。
正文:一切佛陀以及诸菩萨,悉皆具足无碍之妙目,
口说:“就在你们之眼前,我当永远不离恒安住。”
讲解:第三十一个偈句开始讲述,虽然我们看不见佛和佛子,但他们却具有恒常无碍见一切的妙目,我们要有“随时随地都处于他们的注视之下,所作所为他们全都知道”的认知,如此,自己就会生起“如果做不到就会有惭愧心”的念头。在恭敬各种学处,在怖畏恶趣、怖畏不良结果的情况下,就不会忘掉我们应该做的守护菩提心的各种各样的行为,然后我们就可以发出这样的誓言:坚定地去做正确的取舍!
正文:如此思维心中生惭愧,恭敬恐怖伴随而发誓,
如此进行发誓之以后,随念佛陀时时会生起。
讲解:第三十二个偈句,如果我们能够时常有“我的所作所为全都是在佛和佛子的妙目之下做的”这样的想法,那么就相当于我们做到了“六随念”之中的随念佛这一条。既然我们已经做到了随念佛,自然而然地,我们也就能够做到随念到法、随念到僧。此时,随念三宝我们全都能够做到了。
正文:何时能于正念基础上,如此守护而平等安住,
当下正知就会自然现,就算之前丧失也会回。
讲解:第三十三个偈句主要讲述的是正知和正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有了很好的正念,正知自然而然会很好;如果有了很好的正知,正念自然而然也会很好。反之,假如正知正念有一个已经完全变衰弱的话,另一个也会逐渐地衰弱。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的密切。
就这个偈句来讲,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通过正念守护自己的内心,那他的正知自然而然地也会表现的非常良好,就算正知偶尔有过衰败,也会在这个正念的恒常守护之下再回复。
正文:刚开始时对于此种心,应当了知还具有过失,
此时自己应当如树木,能够坚持不懈而安住。
讲解:第三十四个偈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首先要对“这个事情是否与善相符、是否与正法相符、是否与大乘相符”进行思维分析,如果经过分析发现不相符合,做这样的事情会有过失,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放下。
举个例子,你想去一个地方,但经过这样的分析后发现如果去了会对其他的众生造成伤害,是一种不好的事情,因此你就放弃了“要去这个地方”的心或想法。同理,如果你发现这个事情与法不合、与善不合、与大乘不合的话,那你一定不会去做。
这个时候,身体不做那个动作,嘴上也不去说要这样做的言语,心中也不再有要做这个事情的念头,而是像树木一样,稳固地安住不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