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仁波切彭措郎加慈悲开示:《入菩萨行论》讲解(4)
发布时间:2017-04-19 点击数:5428
《入菩萨行论》讲解(4)?xml:namespace>
正文:众生唯一商主无量慧,善能观察鉴别诸珍宝,
如欲出离众生轮回处,自当恒持珍贵菩提心。
讲解:第十一个偈句,“商主”是帮助人们入海求宝时引导方向并有能力辨认种种珍宝的人。那么,众生唯一的“商主”是谁呢?只有佛!佛能够观察什么样的善其作业力量是最强大的,以及每一个善业最后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所以真正能够了解修善及其结果的唯一的“商主”、唯一的导师,只有佛陀!就好像普通的“商主”能够帮助求宝的人辨认什么样的宝贝最贵重、应该拿一样,佛通过他无量的智慧观察到:菩提心是一切善法里面最贵重、最珍贵的。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具备“想出离轮回”这样想法的人,都应该去很好地依止最珍贵的菩提心。
正文:他善则只类似于芭蕉,结一次果就会变枯萎,
菩提心则犹如妙果树,恒常结果并能更增上。
讲解:第十二个偈句里“他善”指的是什么呢?是指没有被菩提心所约束、没有被菩提心所纳入的其他善业。它们是非常短暂的。比如说在轮回中,大家可能会因为修行一些善业而获得人天的果报,但是在享受了人天暂时的安乐之后,即“他善”业的力量完全消耗完了之后,他还会继续在轮回中受苦。还有其他没有被菩提心所约束的例子,如声闻缘觉们发心:只希望自己暂时地脱离轮回。他们利他的事业是中断的,就像一盏灯灭了一样;他们的脱离轮回也是不能长久的,还是会继续回来的。他们这样的善,就类似芭蕉一样,结一次果就会枯萎。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了类似“持续一两年的善果也会被消耗掉”这样的意思在内。
“菩提心则犹如妙果树,恒常结果并能更增上。”“妙果树”真正的含义,则相当于经典中所描述的如意宝树一样,这样的如意宝树是恒常挂果的,不分年月,它上面恒常有非常多的果实,并且果实是无穷尽地不断增上着的。也就是说,菩提心就好像这个如意树一样,它一直能够让我们的善的果不断增上。即:善的果不但不会中断,而且它会长存,更会增上。所以给我们的一个建议就是:让我们能够更加努力地守护我们的菩提心。
正文:即便已犯严重之罪业,有大依怙则不再担心,
依靠就能刹那得解救,有识之士岂能不依止。
讲 解:第十三个偈句,讲述的是菩提心本身就是一切罪业的对治手段,即便是犯了杀父杀母等五无间罪的罪人,只要能生起菩提心,靠着菩提心这个很大的靠山,去哪里都不会很担心。一般说来,像这种犯五无间罪的人,去地狱是他唯一的出路,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但是假如说这个人在相续中间突然生起了菩提心,那他依靠菩提心,刹那之间就能够得到解脱。比如说过去有个国王,他犯了杀母的罪业,他必定是要下地狱的,但是由于他有菩提心,所以他下地狱的时间就非常非常的短暂,就好像一个球被拍到地上猛地就会弹起那么短暂的一个时间,他下地狱那么一下子,马上又会解脱出来。也就是说,只要有了菩提心,即便是有五无间罪的罪人,也会瞬间得解救。所以“有识之士”(指有正念、能精进、不散逸的这些人)应该恒常依止菩提心。
正文:劫末劫火刹那焚一切,此能刹那焚烧诸重罪,
它之功德难以言喻尽,慈氏怙主曾对善财宣。
讲解:第十四个偈句前面两句话“劫末劫火刹那焚一切,此能刹那焚烧诸重罪”的意思是:同样的,刚才说的那五无间罪即使用菩提心不能够根除它,即:仍然还要去一下恶趣,但是也能够快速得到解脱。假如不是五无间罪那样大的罪业,而只是相比而言稍微轻一点的罪业,比如他只是杀了很多其他的人,杀了其他的马,或者其他的众生等等,像这样的罪,只要这个人心中能够生起菩提心,那刹那之间,杀业连同种子就完全都能一起被根除掉,三恶趣根本就不用去了!就好像劫末时候的火劫连大地都能够焚烧得一点痕迹都不留下来一样那么的强力。这就是针对稍微弱一点的罪业所讲的菩提心的最大利益。
后面两句话“它之功德难以言喻尽,慈氏怙主曾对善财宣”,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菩提心的功德不仅仅只有像刚才提到的那几个方面,其实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慈氏怙主也就是弥勒菩萨,曾经对善财童子在《华严经》的论述中广大地讲述过。比如说,菩提心大宝能够生起一切的佛法,那么就说它犹如种子;它能够令一切众生的心中生起白善之法,所以说它像是大地;能够满足一切众生的所愿,就犹如是摩尼宝;因为它能够降服一切烦恼之敌,所以说它犹如利矛,等等。关于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弥勒菩萨宣述得非常非常多。
正文:如若简要描述菩提心,当知可以分成为两种,
一是所愿菩提心胜宝,二是所行菩提心胜宝。
讲解:第十五个偈句开始对菩提心进行分类。从这个偈句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类。这种分法,是从简单的角度、根本实质的角度、体性角度上来进行分类的。在其他的地方,有分成四种的,有分成八十种的,也有分成二十二种的,各种各样的分法很多。但在这里只是很简单地把它分成愿、行两种菩提心。
正文:犹如实际出行与计划,此中差别应当善分清。
善巧大德曾经作陈述,应当从中学习得明晰。
讲解:第十六个偈句讲述的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具体是怎样区分的。“犹如实际出行与计划,此中差别应当善分清。”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就好像计划出行和实际出行这两个的区别一样。比如说,我们要去印度金刚座。首先我们心里要有“我要去印度金刚座”的这样一个想法,这个时候还没有具体的行动。当我们紧接着有了“去金刚座”的行动的时候,“我要去金刚座”和“去金刚座”同时发生。这个时候,这两个的区别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同样的道理,对于菩提心来讲就是,如果我们心中产生了“为了利益一切其他众生,我要成就佛果”的这样一个愿望、愿心的话,这其实就已经是愿菩提心了,这个时候还没有带来具体的行动。当我们“为了利益众生,我要成就佛果”的这个誓愿非常坚定地发出以后,再配合上我们的行动,具体去做成佛的各种各样修行的时候,配合着行动的这样一种成佛的心,其实就已经是行菩提心了。所以,应该这样去了知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区别。
当我们未来领受了菩萨戒以后,这个时候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体性已经完全合一了,已经在一起了。在我们还没有真正领受菩萨戒之前,只能算是愿菩提心,还不能算是行菩提心。
正文:只有所愿菩提心之时,虽能延寿增轮回善果,
却难犹如所行菩提心,得到恒常不断之福德。
讲解:第十七个偈句主要讲述的是愿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愿菩提心在轮回中会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呢?比如说,我们长寿,我们没有病,我们长得比较美丽等等,这都是我们在轮回中可以得到的善的果报。后两句“却难犹如所行菩提心,得到恒常不断之福德”说的什么意思呢?如果说紧接着愿菩提心而有行菩提心给它协助的话,它所能产生的功德和利益,即所谓的福德,就会恒常不断。否则,就只能是什么时候有愿菩提心,就什么时候带来一下子的功德利益,它不可能恒常不断地产生福德。
正文:谁能为令一切众生界,得到无余解脱之缘故,
用那毫无退转之信念,正确领受珍贵菩提心,
即刻开始即使睡梦中,即使放逸散乱不精进,
福德都会连续不断地,自然生起犹如等虚空。
讲解:第十八个偈句,“即使为了一切众生界,能够无余得解脱之故,用那毫无退转之信念,正确领受所行菩提心。”这里讲述的是什么呢?即:在任何时候,当你为了一切众生,想要引导他们能够得到无余解脱,即证得佛果的时候,当你发出此誓愿之时,你就应该用毫无退转的、丝毫不会变衰弱的心态去领受所行菩提心。那么这个所谓的不退转、不衰弱的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有朋友对你说:“你不要这样做,你不要发起这样的菩提心”,但这都不可能改变你的这种誓言。
紧接着的偈句则说的是,当有众生因为心中生起了非常强大的誓愿,即生起了毫不退转、毫不衰弱的心之后,也就是说他真正领受了菩萨戒之后,哪怕是他处在睡梦中间,哪怕是他非常散逸、没有再继续思维菩提心的法义,他的福德也不会中断,而是一直连续的。不仅是一直连续,而且也会自然地生起,不断地增加。
有一种说法:假如说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可以像一个真正的实法一样,也就是说就像一个东西可以装到另一个东西里一样,那整个虚空给它当容器都盛不下它的功德和利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