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仁波切彭措郎加慈悲开示:《入菩萨行论》讲解(113)
发布时间:2021-11-03 点击数:39940
《入菩萨行论》讲解(113)
正文:瑜伽修士因为心差别,上上则可胜伏诸下下,
对于所承许之诸譬喻,不能彻底分析达结果。
讲解:第四个偈句的前两句“瑜伽修士因为心差别,上上则可胜伏诸下下”。如果我们把瑜伽修士按照刚才所说而分成声闻乘和大乘两大类,声闻乘分成说一切有部和经部,大乘里面分成唯识和中观,这四个瑜伽修士的类别,由于他们对于究竟见地趋向的彻底程度不同,所以上上就可以胜伏下下。
下下是指他们的说法观点没有完全趋近于究竟,而上上会越来越趋向于究竟,愈接近于诸法实相就会愈加深奥、愈加强大,所以就会破除或者息灭前面下下的还没接近于究竟实相的观点。
说一切有部和经部认为,一切粗大的事物最后分析就会有一个无方分的微尘存在,这个是恒常的。唯识宗自己做了分析以后,就破掉了无方分微尘的真实存在。比如说在中间有一个最小的无方分微尘,然后上下加上四方各放六个微尘,分析它们是一还是异。通过这样的分析,就能够彻底破除“无方分实际存在”的观点,最后证实“一切诸法都是不真实的”。
这是通过唯识的观点而破掉了声闻乘里一切有部和经部。
这是通过唯识的观点而破掉了声闻乘里一切有部和经部。
但是在唯识里面,破掉一切外界的粗大法以后,它认为有一个恒常存在的识——远离了能执和所执的识。
针对唯识的这个观点,中观又运用思辨过程把识的恒常性也予以破除,然后断定“就连这个识也不应该恒常存在,不应该是真实的”。
针对唯识的这个观点,中观又运用思辨过程把识的恒常性也予以破除,然后断定“就连这个识也不应该恒常存在,不应该是真实的”。
这就是上上胜伏了下下。这主要是瑜伽修士从佛法的四个宗派来讲,上上胜伏下下。
对于上上可胜伏下下的观点,刚才是从四个宗派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
接下来还可以用另外的角度来解释。比如,从内在修行的角度来讲,有止观修行的人就可以胜伏没有止观修行的普通凡俗人,这是一种说法。
接下来还可以用另外的角度来解释。比如,从内在修行的角度来讲,有止观修行的人就可以胜伏没有止观修行的普通凡俗人,这是一种说法。
从个人修行禅定的这个角度来讲,修行声闻禅定的,就可以被修行缘觉禅定的所胜伏,修行菩萨禅定的就可以把修行缘觉禅定、声闻禅定的胜伏,而佛的禅定就可以把前面声闻、缘觉、菩萨禅定完全都可以胜伏,这是另外一种说法。
还有配合资粮道、见道、修道乃至于佛道等不同道的禅定的说法,即资粮道的禅定就可以被见道的禅定所胜伏,见道的禅定、初地的禅定就会被二地的禅定所胜伏,二地的禅定就会被三地的禅定所胜伏,乃至最终佛果的禅定就胜伏了前面所说的一切禅定。
这都是上上胜伏下下的不同解释。
“对于所承许之诸譬喻”这句话的讲解:在下面开始的内容里面就逐渐讲到,世俗谛、声闻乘或者唯识会对中观引起一些争论,在这里首先会把世俗谛与中观的争论提出来。
世俗谛认为“一切法是实有的”,而中观认为“一切法都是非实有的,都是非实法”。为什么中观的非实法的观点能够胜伏世俗谛的实法的观点呢?因为世俗谛有实法的观点,想要被中观接受的话,就必须提出来一个道理,必须提出来一个逻辑,必须说出一个比喻来。但是世俗谛对于其所认为的“有实法存在”——比如色是实存的,却提不出一个可以让中观接受的表明色存在的比喻,或者说道理、逻辑。而中观说“一切法都非实有,都是非实法”,却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比喻、各种各样的道理来说明。比如中观说空,它就有一个世俗谛也可以接受的比喻:比如说如梦、如幻、如阳焰等等,并且也可以推理出来。所以,中观的观点就可以胜伏世俗的观点,而世俗的观点却不可能反过来胜伏中观的观点。
世俗谛认为“一切法是实有的”,而中观认为“一切法都是非实有的,都是非实法”。为什么中观的非实法的观点能够胜伏世俗谛的实法的观点呢?因为世俗谛有实法的观点,想要被中观接受的话,就必须提出来一个道理,必须提出来一个逻辑,必须说出一个比喻来。但是世俗谛对于其所认为的“有实法存在”——比如色是实存的,却提不出一个可以让中观接受的表明色存在的比喻,或者说道理、逻辑。而中观说“一切法都非实有,都是非实法”,却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比喻、各种各样的道理来说明。比如中观说空,它就有一个世俗谛也可以接受的比喻:比如说如梦、如幻、如阳焰等等,并且也可以推理出来。所以,中观的观点就可以胜伏世俗的观点,而世俗的观点却不可能反过来胜伏中观的观点。
就好像是一个有眼病的人,他可能会看到许多幻相,比如虚幻的头发丝;而一个好眼睛的人,他不会看到那么多虚幻的假象,他就可以告诉有病眼的人“这个头发丝其实是不存在的”,但是病眼人他没有办法说服好眼人“一定有这个头发丝存在”,是一样的道理。
“不能彻底分析达结果”讲的是,世俗的观点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如果你们认为‘一切皆空’的话,那你们去修行成佛还有意义吗?”中观答复说,“没有意义”的说法其实是不成立的。我们所修的六度是非真,要想求得一个佛果非真,这些都是在真正了义的情况下说的。如果不加分析的话,我们修行如幻的六度,然后尽除如幻的痛苦。虽然是如幻的,但最终的佛果却是真实不虚的!也就是说,以六度除掉幻苦以后,佛果一定会真实显现!所以,我们所谓的修行并非是没有利益的(这是从有前因后果的存在,并不去彻底分析空性的角度而说的)。
虽然,从彻底空性的角度来讲,佛果非真,六度非真,但是从显分世俗的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不去修行的话,我们如幻的痛苦就难以断除。因此,虽然修行是非真的,但修行还是必要的。
虽然,从彻底空性的角度来讲,佛果非真,六度非真,但是从显分世俗的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不去修行的话,我们如幻的痛苦就难以断除。因此,虽然修行是非真的,但修行还是必要的。
(未完待续)